六十二(2)烦心的事
黄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家家都住上崭新的房子,看上了彩电,安装了电话。这一切与茂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。然而这些年他的债台却越垒越高。
九十年代初期,电话在城市尚不普及,农村更是很少。上千元一部的安装费一家人劳动一年才能偿还,彩电更是贵得要命,比电话还贵。
没有钱就贷款,黄泥村几乎家家都有贷款。为了响应上级指示,树立“文明村”样板,一些事情已经不是茂强能左右的了——领导要撑这个面子,信用社给予支持,你敢不办?其他村子想贷款还不给哩,腿跑断了也没用!
几年下来,茂强的贷款已经是个不小数目了。不可能年年丰收,天灾人祸经常有,一场春寒可能把花就全冻坏了,果树上只剩下叶子;一场冰雹把就敲掉了,挂在树上的也尽是坑洼,卖不上钱。还有那沉重的农业税可不管你天灾人祸,秋后政府强行收取,许多人辛苦一年连农业税也不够交。
茂强紧张,茂生就跟着遭殃。先是以前承包果园的款项,前后几年才还清。后来家里又每每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。茂强不在,母亲便打电话给茂生,要他想办法。一些人还不了贷款,甚至跑到榆城找茂生借钱,茂生那时一个月也就一百多元工资,能顾得了哪头?因此经济上经常捉襟见肘,常常等不到发工资的时候。
麻烦的事情还不止这些。
茂生成了村里的名人,都说他在外面混得很好,市长跟他都是朋友。于是等他回去的时候便有人请他吃饭。这饭不是白吃的,吃了就要给他们办事。因为茂生有本事能把秀兰弄出去,就能把他们的子女安排了。当然,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一些有亲戚关系的。
农村人唯一的出路是让孩子考学,但高考的独木桥上千军万马,通过的毕竟是极少数人。村里自从凤娥考上大学后,这些年来又走了几个,但他们毕竟是极少数,更多的学生娃是回到了农村。这些人转弯抹角让茂生安排自己的子女到工艺厂里做临时工,茂生回想自己在家时的情景,觉得农村孩子很不容易,便给郝书记说好话,请老吕喝酒,甚至给他买烟。因为生产上进人必须老吕点头,老吕为自己的这点权利很骄傲,合理地加以利用,一年的烟酒便不用买了。这些孩子到厂后发现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很远,便闹腾着要茂生给他们调换较好的工种。因为宿舍紧张,一开始甚至还得安排他们在家吃住。这些孩子上班后发现工厂的工作并不比农活轻松,技术要求又达不到标准,因此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就回去了,回去后把工艺厂说得一钱不值,并散布诸多关于茂生夫妻不和协的事情,让村里人笑话。
后来,亲戚不来了,村里的人就来了,都是原来处得不错的关系,茂生没办法拒绝。他们来的时候要吃要住,走的时候你还得给路费。
凤娥毕业后也分在了榆城,在工商局工作。凤娥已经结婚了,女婿是一家银行的职员,带着眼镜,显得很文静。他们经常过来看望茂生,老同学相见,总有说不完的话题。
秀兰为之侧目。
六十二(3)茂生的尴尬
凤娥说她最小的妹妹芳娥初中毕业了,没考上高中,不想在农村呆。茂生明白她的意思。因为事业单位是行政拨款,不招临时工,只有企业才有这个权利。
几年未见,芳娥已经出落得很漂亮了。豆花跟着也来了,看见茂生的牛毡“豪宅”直皱眉头:
“苦呀噻,我娃咋住这号地方?都说你在外面当官,把事情干大了,婶还以为你住上洋楼了!”
凤娥白了母亲一眼,豆花哈哈哈地笑了:“——死女子,怕啥?我说的是实话啊!是茂生我才这么说的,二线旁人我才不管呢!——你说是吧?茂生。”她看着茂生认真地说:“没啥,等再过几年,我娃一定会住上洋楼的。”
有一次,一个在城里工作的同学携家眷来茂生家做客,同学的爱人站在牛毡房前说什么也不愿进去,茂生很尴尬。后来不管是哪里的同学要来,他都提前申明自己的“豪宅”情况,免得让人家受惊。
豆花上来后秀兰的话倒多了起来,整个象换了个人似的。毕竟在家的那段日子豆花待她不薄。茂生陪着豆花参观了厂区,豆花看见什么都好奇,大呼小叫,引得工房的女工纷纷观望。
凤娥把大家请到食堂吃了顿饭,给芳娥安顿了一下,便带着母亲到她家去了。
工艺厂宿舍一直紧张。临时工来了都没地方住。因为工资很低,租房是不可能的,正式工在外租房的也很少。芳娥于是就在茂生家住了下来。
秀兰对此很不满意。嘴上不说,行动上看得出来。吃饭的时候她很少说话,闷着头只顾自己吃,让芳娥很尴尬。最尴尬的是晚上睡觉,十平方的小屋,一张大床上,她就睡在秀兰的身旁!那段时间他们一直冷战,晚上没什